电商学子赴嘉兴秀洲、海宁开展暑期社会服务: 深耕智慧农业,挖掘地方特色
发布时间:2025-09-17浏览次数:10


7月酷暑难耐,电子商务专业高雅斯老师带领沈艳雯等同学,应企业邀约前往浙江嘉兴秀洲区与海宁市,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师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特色基地,在探索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的同时,挖掘地方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潜力,为专业实践与地方发展搭建沟通桥梁。


秀洲实践:探索智慧农业,赋能特色产业

师生团队首站抵达秀洲区蓝研游培训基地。此时基地正开展“蓝城农业-未来智慧渔业大探秘”主题研学活动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家长陪伴下,沉浸式体验“未来水产世界”。主讲人系统讲解智慧渔业基础知识后,师生随亲子家庭前往户外养殖基地——每个水桶内分别盛放着五千条小鱼苗与三千条稍大鱼苗,孩子们在养殖员指导下投喂鱼饵,平静的鱼池瞬间热闹起来,溅起的水花不仅沾湿了衣角,更点燃了大家对水产养殖的探索热情。喂鱼结束后,师生与孩子们返回基地,通过显微镜细致观察鱼苗形态,直观感受智慧渔业背后的科学原理。


1未来智慧农业讲解现场

2 前往养殖基地参观


离开蓝研游培训基地,团队走进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秀洲创作基地”。在这里,师生不仅循着发展历程展板,回顾了秀洲农民画从1983年首期培训开启、1987年亮相全国首届农民画展,到缪惠新登上美国《时代》周刊的重要节点,更近距离欣赏了21级学生的毕业作品。画作中浓厚的乡土情怀与鲜活的创意表达,为团队后续探索“艺术+农业”融合路径提供了灵感。

3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嘴周创作基地

4 参观学生毕业作品展示

随后,实践团队先后走访南湖红菱基地、千亩荡草莓园与葡萄园。在南湖红菱基地,师生赤走入浅水区,近距离观察红菱的生长形态,亲手采摘新鲜菱角——这不仅是一次农耕体验,更通过实地观察红菱的色泽、外形与生长环境,为后期红菱IP形象设计收集了第一手素材。在葡萄园,团队重点调研酷暑时节葡萄的生长条件,从棚架搭建的遮阳效果到灌溉系统的运行逻辑,深入了解高温环境下葡萄种植的技术要点。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挂满藤蔓,阳光透过棚架洒在果实上,晶莹剔透格外诱人,师生们在采摘品尝的同时,也记录下葡萄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市场潜力。



5 南湖红菱基地

6千亩荡草莓园


7近距离摘菱角


首日实践的最后一站,师生来到秀洲数智农创园。通过园区的可视化平台,大家全面了解了嘉兴秀洲区的农业分布格局,从粮食种植区到特色果蔬基地的区位规划,再到涵盖智能监测、自动化管理、大数据分析的完整智慧农业体系,直观感受到科技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的强劲动力,为当日实践画上了专业且深刻的句号。

8 参观秀洲数智农创园


海宁之行:调研生态与古镇,汲取品牌经验

次日,实践团队转场浙江嘉兴海宁市,开启新的探索旅程。在当地坝上,一排排风力发电设施迎风矗立,白色扇叶在蓝天映衬下缓缓转动,展现出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生机;而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,也让坝下近滩区域近乎干涸,这种鲜明的生态场景对比,让师生们对当地气候特征与生态保护需求有了更直观的认知。


随后,团队聚焦海宁古镇的发展模式,先后调研沈荡谷仓与沈荡老街的活化现状。在沈荡谷仓,古朴的圆柱状谷仓整齐排列,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,大家了解到这些老谷仓如何从传统储粮设施,转型为承载农耕文化记忆的展示空间;在沈荡老街,团队重点考察“活化”路径——从保留原真性的建筑修缮,到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的文创产品与体验项目,深入学习海宁古镇在品牌化运营中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。此外,师生们还品尝了当地特色的白酱油雪糕,咸香与清甜交织的独特口感,成为感受古镇烟火气的别样注脚。



9 风力发电

10 坝上


此次暑期社会实践,师生团队顶着酷暑坚守调研,既在秀洲的智慧农业场景中深化了专业认知,为特色农产品IP打造与产业升级积累了实践素材;又在海宁的生态观察与古镇调研中,汲取了地方品牌化运营的宝贵经验。这场“专业实践+地方探索”的旅程,不仅让学子们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,更在科技与乡土的碰撞中,收获了兼具专业价值与人文温度的夏日成长记忆。